教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师者,韩愈在《师说》中写道: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也。老师能帮助学生解答疑惑,传授学生知识,往往会受到众人的尊敬。如今老师更是一个泛称,在某一项专业有很深的造诣,大众便称他们为“老师”。最近几年,人们又重拾传统国学,对于研究国学的人聚富配资,我们会统称他们为“国学大师”。
国学大师不仅对于国学有着非常深刻的研究,还需要在道德、人品等方面都超越众人。我国的国学大师很多,从近代的钱钟书到当代的于丹等,都可以被称为国学大师。不过有时国学大师也有可能“垮掉”,于丹从国学大师到如今的万人唾弃,甚至被北大学子轰下台,在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隐情呢?
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,于丹为何被北大学子轰下台?
于丹从小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,她的父亲便是一位国学大师,深受家庭的影响,从小于丹就开始接触各种国学文化,更是对《论语》有独特的见解。加上父亲的指导,使于丹在国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。在此之后,于丹更是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,随即更深入的对国学进行研究。在毕业之后,于丹依旧研究古典文学,1995年她便担任了北京大学的讲师。
展开剩余75%2006年,于丹就开始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相结合聚富配资,开始普及传统文化,随后她更是来到《百家讲坛》的节目中,为大家解读《论语》和《庄子》。在这档节目中,让于丹的知名度被打开,随后于丹又在《文化访谈录》节目中讲解对于昆曲艺术的看法。2007年,于丹又开始在《百家讲坛》中讲解《论语》。在一年的时间里,于丹就让自己从默默无闻瞬间变成一位国学大师。
于丹随后又出现在很多国际文化交流场合中,讲解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。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,于丹更是拍一系列的公益宣传片。2007年,于丹在荣登“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”并在排名第二时,却引来众人的非议。不仅如此,在2012年于丹更是屡次被人质疑其学术研究,她更于同年11月18日,被北大的学子轰下了讲台。
曾经的一位国学大师,为何沦落于此呢?这与于丹自身有很大的关系。
首先,于丹在成名之后,心态便发生了变化。原本专注于研读国学的于丹,出名之后就不再专心,并且外界评论于丹将谋生放在首位,俨然是被市场经济所耽搁的知识分子。从外界的评价中就能看出,当时于丹已经沉迷于名利当中,早已忘传播国学的初衷。 心态发生了变化,自然也引来了众人的非议。
第二,于丹的想法越来越缺乏新意。于丹在此之后出了几本书,但她大部分书籍都是经过改版而成,很多想法都是在以前的书中所复制下来的,人们完全没有看到于丹的新思想。更有人表示:于丹的讲解大多数是心灵鸡汤聚富配资,看似方向很正确,实则没有任何的意义,反而会让人更加的与迷茫。由此可见,当时于丹早已没有创新思维,只是想在公众面前继续活跃而已。
第三,于丹变得虚荣心很强。作为一名学者,本该是朴实无华,但在成名之后,于丹却很注重自己的外表。2012年11月17日,北京大学邀请于丹和众多老艺术家,一同观赏昆曲表演。表演过后,于丹便受邀上台讲话。
当时于丹却穿着一件短裙和高跟鞋,浓妆艳抹的她早已没有国学大师的样子,反而像一位表演家,这也引来大家的反感。
更有人认为,于丹的这种打扮不适合与众多艺术家同台,随即于丹便被北大学子赶了下去。
真正的学者:不被名利迷惑,始终坚持本心
孔子云:三人行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在和他人交往时,我们能看到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,但也要选择学习方向,做到“取其精华”。不可否认,于丹在国学上的研究和造诣很高,但在沉迷于市场经济中,于丹却早已忘记研读国学的初衷,随即受到大家的批判。
于丹的事例在警醒我们,面对名利的时候,不要沉迷。作为一位学者,应该专心的研究学问。与于丹一起在《百家讲坛》中出名的学者很多,大多数的学者却没有被名利诱惑,反而在节目之后,继续研究学问。唯有于丹成为反面的教材,在众人的吹嘘之下,在市场经济的迷惑中,失去自己的方向。
参考资料:
韩愈 《师说》
孔子 《论语·述而》聚富配资
发布于:天津市股股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